
乐卓博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(La Trobe Institute for Molecular Science,LIMS)科研团队在病毒传播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,相关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《自然・通讯》(Nature Communications)。该研究由博士生斯蒂芬妮・拉特(Stephanie Rutter)牵头完成,隶属于伊万・潘教授(Professor Ivan Poon)实验室,揭示了细胞死亡过程中一种此前未知的生物学现象——“死亡印记”(Footprint of Death),并发现病毒可能借此实现隐蔽传播。
细胞死亡留下“导航信号”,助力免疫系统精准清除
研究发现,当细胞进入凋亡(程序性死亡)阶段时,会发生一系列变化:细胞形态改变、脱离周围组织,并在原位留下特殊残留物——“死亡印记”。这一残留物中包含一种新型细胞外囊泡(Extracellular Vesicle,EV),被命名为F-ApoEVs。
F-ApoEVs能标记死亡细胞的位置,引导免疫系统快速识别并清除细胞碎片,从而避免炎症反应,维持身体稳态。
病毒“藏身”死亡印记,实现隐蔽扩散
研究人员在早期细胞实验中发现,流感病毒竟能“劫持”这一清除机制:病毒将自身颗粒隐藏在F-ApoEVs中,借助“伪装包裹”逃避免疫系统监测,从而感染邻近健康细胞,加速疾病扩散。
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病毒传播的新路径,也提示我们病毒可能利用人体自身机制进行隐蔽扩散,挑战传统免疫防御策略。
研究意义:为抗病毒与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提供新方向
“我们每天有数十亿个细胞自然死亡,过去认为这一过程较为简单,但我们的研究显示,细胞死亡后的每一步都至关重要。”
——伊万・潘教授(Professor Ivan Poon),乐卓博大学细胞外囊泡研究中心(Research Centre for Extracellular Vesicles,RCEV)主任
“F-ApoEVs 的发现不仅填补了细胞死亡后通讯机制的认知空白,也为感染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靶点。”
——斯蒂芬妮・拉特(Stephanie Rutter),研究牵头人
研究团队希望未来能进一步探索调控F-ApoEVs的方法,开发出更有效的抗病毒疗法和自身免疫疾病治疗方案。
关于乐卓博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(LIMS)
乐卓博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(La Trobe Institute for Molecular Science,LIMS)是全球领先的多学科生物医学研究机构之一,致力于推动科学创新,解决全球健康与福祉领域的关键挑战。

LIMS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设施和开放式协作环境,汇聚来自生物学、化学、物理学、计算科学等多个领域的顶尖科研人员。研究所积极推动前沿技术的发展与应用,包括:
生物传感器技术:用于疾病早期检测与精准诊断
合成生物学:构建新型生物系统以应对复杂疾病
数字生物学与空间生物学:探索细胞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动态变化
细胞外囊泡研究:揭示细胞间通讯机制,助力免疫调控与药物递送
通过跨学科合作与公众参与,LIMS致力于实现其愿景:推动先进科技解决方案的公平发展与全球普及,打造一个人人都能享有健康与福祉的未来。
致谢合作团队
本项研究由乐卓博大学分子科学研究所(LIMS)、细胞外囊泡研究中心(RCEV)以及农业、生物医学与环境学院(School of Agriculture, Biomedicine and Environment,SABE)联合开展,并获得沃尔特和伊丽莎・霍尔医学研究所(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,WEHI)及加拿大多伦多都会大学(Toront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)研究人员的大力支持。
了解更多研究详情,请点击左下角
【阅读原文】查看
乐卓博大学是澳大利亚境外学生机构和课(CRICOS)的注册者。乐卓博大学CRICOS编号00115M TEQSA PRV12132 - 澳大利亚大学2024年11月

英文官网

中文官网
记得持续关注乐卓博大学官微,
获取相关课程、就业支持、奖学金等最新信息!




